策划人语
2012年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一年里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发现,走上转型之路的中国经济不仅自身在发生巨大改变,而且其自身的转变也给世界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变化加快的重要阶段。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的贡献。透过今天盘点的八个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带来震动的事件,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转型和实现经济腾飞,既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也不可逾越发展阶段,更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模式。我们既需要开放和学习,也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新股发行再度暂停
尽管监管层一再表示不会干预发行节奏,但目前不争的事实是,新股发行处于暂停状态。12月份,境内股市新股发行交了白卷: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当月无一家企业发行上市。新股发行暂停对中国经济的震动是:企业不能获得股票融资,实体经济无法得到股票市场支持。
数据显示,排队待审拟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30家。如何满足众多企业的股票融资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各界人士给出答案是一致的:宜疏不宜堵!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要负责人研讨班上提出,要研究有效措施,通过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对在审企业进行疏导分流。
业界提出的一种思路是,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引导拟上市企业先到"新三板"或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同时,安排好配套机制,允许经过一段时间考验的优秀公司转到主板、创业板。
目前,监管层进一步放宽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条件,简化审核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此举将可以分流部分境内企业IPO的需求,特别是便利中小企业境外上市。
供求关系是影响股市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一直不发行新股,市场一定会好起来?显然不是。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把好质量关,新股的定价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股市下跌,最简单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失衡。在资金供给方面,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居民的储蓄越来越多,因此不是没有资金。市场经济中长期的供求不平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不合适。价格合理了,供求一定平衡。长期以来,新股发行价格偏高制约了二级市场的投资空间。
由于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2012年境内市场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0.12倍,较2011年同期46.94倍水平出现明显下降,估值正在逐步理性回归。但客观而言,IPO定价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欠缺。
新版退市制度初试牛刀
今年年底前肯定有企业退市。"这是今年6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海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间隙对追访记者做出的一番表态。
时隔近半年,这一预期已经兑现。12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ST炎黄、*ST创智股票恢复上市申请事项未获得审议通过,将终止上市。这是沪深交易所今年6月份出台退市新政以来,首批被退市的上市公司。
我国证券市场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但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停而不退",不断上演"乌鸦变凤凰"的保壳故事。市场淘差汰劣的功能几近丧失,炒差之风盛行,扭曲了市场的定价功能。数据显示,至2011年,沪深交易所已依法终止了45家公司股票上市。近几年来,更是鲜有企业退市。
但纵观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现象。据有关统计,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2009年纽约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4家,退市212家。
对于*ST炎黄、*ST创智两家公司退市,深交所负责人称,这是延续原有退市制度下的正常退市。
由于多种因素,长期以来"低买高卖"成为内地股市主要的获利模式,依靠重组消息而股价一飞冲天的垃圾股,成为投机者们"讲故事"甚至"编故事"的绝好对象。在偏听偏信、盲目跟风的过程中,许多普通投资者曾付出惨痛代价。当退市制度真正严格执行起来,将"不死鸟"扫地出门的时候,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等正确投资理念也将随之建立起来。
业界认为,通过包括退市制度的再度发力等持续的制度变革,希望能让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并通过压缩绩差股的生存空间,引领A股完成向价值投资的"结构转型"。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上市公司退市现象也将越来越普遍化、越来越常态化。"深交所有关负责人称。如此,一个"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的健康股市可期。
超4万亿基建投资横空出世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形势下,从5月中下旬开始,国家加速推出稳定投资增长的政策组合。虽然相关方面表态无刻意加速投资,但投资提速已显而易见。
从今年投资项目的审批情况看,基建投资仍是最重要的发力点,其规模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在广西和福建调研时提出,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旋即,国家发改委陆续审批了一些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解释说,"主要是针对保持合理的全社会投资规模,来稳定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再来一次大规模的靠政府主导的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轮大幅度增加的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打消了人们对于投资泛滥的恐惧症,而且有效地稳定了经济增长预期。应当说,对于投资的科学认识主导了今年5月中旬以来的保增长思路。高层认为,内需不仅仅指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
"没想到项目批得那么快。从批到建连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真是太快了。"今年4月初,中石油集团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合资建设的广东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获得国务院核准,旋即于4月底火速开工。5月28日,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拿到湛江钢铁项目批文后,他在国家发改委大门口亲吻批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4月,一批机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获得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批复;5月,批准91个清洁生产机制项目,投资方为企业;9月5日,批复25个轨道交通项目、20个道路和仓储建设项目、1个中石油管道工程项目和3个企业借用境外商业贷款项目,涉及投资金额7000多亿元;9月6日批复11个重大基建、能源和材料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项目9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个。
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了投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七八两个月,各地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已超过10万亿元,重庆、天津等地投资计划就高达上万亿元。贵州省发布了总额超3万亿元的招商计划。
观察家认为,虽然这一轮基建投资的规模可观,但在机制上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高度重视把稳增长和调结构、促升级统一起来。而且,社会投资在整个投资构成中所占比重较高,这也符合国家启动民间投资的战略构想。
"银行暴利说"动摇利率管制
今年上半年,"银行暴利说"不断发酵。在实体经济困难,多个行业盈利日趋困难的时刻,银行业继续保持高利润引起广泛质疑。由此,官方和民间一致呼吁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6月8日,央行在宣布年内首次降息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在2012年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过去十年被各界称为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这期间,曾经出现银行利润连续保持30%以上增幅的情况。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高成长的反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银行营利模式过于单一,稳定的息差政策亟待改变。
业界认为,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扩大是自2004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特别是存款上限浮动开启了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的新时期。但也有专家指出,我国银行业改革和转型要循序渐进,息差收入作为主要营利来源不可能骤然改变,培育非息差收入来源需假以时日。
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转型的预期对
二级市场造成较大冲击:6月8日,利率市场化启动后,银行股全线下挫;7月6日,这一场景再度上演。不过,银行股价格下挫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包含了对银行利润增长前景的判断,也有银行转型节奏的偏颇解读,还有对中国银行业务稳定性信心不足的反映。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2陆家嘴论坛"上就明确表示,未来银行业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存贷款等各类产品的服务能力,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逐步改变过于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
观察家指出,提高银行综合服务能力,向服务要效益而不是只依靠息差收入,固然是大方向,但息差收入比重并非可以任意压缩的。要实事求是地安排中国银行机制的改革。
芜湖新政挑战楼市调控底线
中央多次重申,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需求。这一有保有压的政策表述十分清晰,符合民心。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利益出发,屡次试图挑战中央政策底线。结果是,这些所谓的"新政"刚一面世即被叫停。当然,一些合乎政策导向的微调则被予以认可。
挑战调控底线的"尝试"发端在佛山。2011年10月11日中午,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筑管理局网站挂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佛山市民在原限购基础上允许增购一套75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实施时间从10月12日开始。但就在10月11日晚23时24分,该市即表态暂缓执行。
时间进入2012年,挑战者芜湖市又推"新政"。2012年2月9日,该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芜湖市区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给予所纳契税100%的补助,且最高可给予150元/平方米购房补贴,而属于引进人才的购房人可给予300元/平方米的补贴。因为被指放松房地产调控,该政策面世3天即被叫停。
股市这种"政策试探"极为敏感:芜湖新政在2月9日发布之后,地产股票大涨;在12日叫停之后,地产股大跌。当芜湖新政出台的时候,上市房企包括投资者均认为,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救市政策,当它被紧急叫停以后,对于房地产调控放松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粗略统计,从2011年8月至今年5月10日,全国已有佛山、成都、扬州等共33个城市出台楼市新政,其中28个城市获得通过,5个被叫停。
从各地出台的楼市政策微调内容看,主要涉及限购变化、土地出让、普通住宅标准、税费优惠以及购房补贴等。那些试图打鼓励投资需求擦边球、民意反弹较大的微调基本被叫停,而走刚需路线、改善路线、民意反弹不大的微调大都轻松过关。
"我再次强调,商品住房限购政策明年继续实行。"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12月25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住房限购政策继续实行的背景下,凡是放松调控、致使房价过快上涨的地方,将继续采取措施并会同监察部对其进行约谈、直至问责。
塑化剂冲击波唤醒科学精神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成为今年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资本市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生产的食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许并不只是危害消费者的安全这么简单了。
2012年的冬天,"塑化剂"三个字让白酒类上市公司感觉到了什么叫冷:11月19日,有机构发布白酒塑化剂超标的消息;受此影响,二级市场上当天白酒板块全线大跌,跌幅前15的个股中,酒类占据10席。
现在已可以初步证实的是,白酒无论从生产工艺要求上,还是从提升消费者感官感受上,都没有任何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利益驱动。换言之,添加塑化剂既无助于提高产量,也无助于提高口感质量。目前已在个别品牌查明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
专家认为,首要的是要认清事实真相,要有科学精神;然后是加强管理,包括制定必要的标准。
其实,今年以来,已有多起食品安全问题相继曝光。其中有多家上市公司"中枪",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涉及到的"毒胶囊"、地沟油事件;乳品上市公司3个月5次被媒体揪出存在质量问题;黄酒上市公司陷入"致癌门"。此外,还有拟上市公司出现"蜜饯风波",致使IPO计划终被否。
面对这些真真假假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惟有躲避,无法做出辨别。此时,急需国家级权威机构给出说法。但又由于一些食品安全指标目前缺乏国家标准,如果舆论处置不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既要科学和充分地揭示食品安全问题,对不负责任、唯利是图的企业依法治理,实施必要的打击;也要还原事情真相,防止不科学、不真实的炒作;更要防止以偏概全的谣言式传播。
对于食品安全,本报曾在《保卫餐桌》专题报道(2011年4月28日)中建议:一是借鉴证券市场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做法,对添加剂和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引入证券市场的风险警示和稽查制度,对一般违规企业实施标注警戒制度,组建"全国食品安全稽查总队";三是对引入证券市场的扶优罚劣制度,对连续违规的食品企业限制其在资产重组、新产品上市、广告推广方面的空间,对合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希望这些措施能够逐步推行。
"美国QE亢奋"拉响通胀警报
事实再次证明,在拯救本国经济方面,美国在货币政策上是不遗余力的,且毫不顾忌其他经济体的感受。在美国QE系列的带动和刺激下,全球货币宽松的局面已经形成,通货膨胀的风险已经若隐若现。
北京时间12月13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9月份推出的QE3--每月400亿美元的宽松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
除了量化宽松的猛药之外,美联储保持了目前零利率的政策,把利率保持在0到0.25%的极低水平,直到失业率降到6.5%以下。美联储此举被各国分析人士认为是将全世界拖下水的损招,其后果就是引发一场难以避免的货币战争。
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纷纷采取类似措施加以抵制。
9月19日,日本央行决定将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从70万亿日元扩大至80万亿日元,并将该计划的有效期延长6个月至2013年底。12月份,日本央行宣布增加购买10万亿日元的资产。
欧元区行动更加快速。欧央行行长德拉吉9月6日宣布,将启动直接货币交易(OMP)计划,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成员国国债,以压低成员国融资成本,应对欧债危机,促进欧元区经济复苏。
澳大利亚央行9月18日发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称,"鉴于对通胀前景的评估,假如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前景严重恶化,未来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由美国QE4引发的新一轮货币宽松让世界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作为新兴经济体之一的巴西,其11月通胀率从10月的5.45%反弹至5.53%。在经历连续10次降息后,巴西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纪录低点7.25%不变,并表示将兼顾保增长和控通胀。
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其通胀率已经维持在7%以上。10月31日印度央行宣布,维持目前8%的基准利率不变,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个基点至4.25%,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
香港金管局已经率先打响了金融保卫战。香港金管局自10月起,已经先后向银行体系注资23次,金管局在12月12日一天内三度沽出港元,共沽出116.64亿港元,以维持港币汇率稳定。
对于美国引发的全球货币宽松,中国以温和的方式给予了应对,即频繁采用逆回购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并未动用利率杠杆。这样既可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又可以抑制住通胀水平的上升。最重要的是,中国可用于稳增长的货币政策工具储备丰富,且随时可以出手。尽管如此,对2013年的通胀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
"奥康模式"欢笑中有泪
11月15日,欧盟高等法院下达判决书,裁定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奥康")诉欧盟皮鞋案措施涉及的欧盟反倾销法规某些条款的解读是正确的,并推翻了欧盟普通法院做出的一审裁定,认为一审判决不当。
至此,奥康赢得了抗辩欧盟反倾销的胜利。这场由奥康等5家中国鞋企从2006年10月23日开始的官司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奥康赢得了表面的最终胜利,但在贸易战中也付出了沉痛代价。
时间倒回至2005年7月,当听到出口欧洲的皮鞋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消息时,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大吃一惊:"我们的鞋子这么便宜卖给人家还不让卖,贵一点的反而还能卖?"当时的王振滔怎么也没有想到,其诉讼要经过7年的持久战。7年间,并肩作战的企业也从120家变成30家、5家,最后只剩下自身一家孤身作战。
针对欧盟高等法院终审判定中国鞋企奥康在抗辩欧盟反倾销官司中胜诉一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案件起到了示范作用,提振了中国企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也限制了欧盟委员会滥用反倾销措施、滥用自由裁量权,警示欧委会不仅在市场经济待遇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在其他条款的适用上也要严格依法公正行使其行政权力。
目前中国主要运用两种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第一种方式是运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第二种方式是支持中国企业在实施贸易救济调查国运用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程序来挑战这些不公平的措施。
统计显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主动起诉了共计11起案件,截至目前已有8起有了最终的裁决和结果,中方在多数案件中获得胜诉。
有专家这样评价,奥康的胜利不仅仅是自己的胜利,也给中国鞋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此次官司的胜诉并不意味着我们原有的产品结构、产业模式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在守住根据地的同时,更要想办法提升竞争力,低价路线不是长久之计。
奥康反倾销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行业?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但是,他也提出:前提是要选择好团队;其次,需要一个好的律师团;再次,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需要抱团作战。
奥康胜诉所起到的信心提振不容忽视。正如王振滔所说,"中国每年都有好几个行业要应对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如果每次都有企业组团去诉讼,不管输赢,那么老外就不会滥用这种游戏规则,限制你产品进入它的市场或者延迟你进入。"
不容忽视的还有,不管如何,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练好内功、增强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附加值、开辟多元市场,最终靠实力取胜,才是根本上解决反倾销问题的最好办法。
业界认为,在"中国制造"频频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当下,奥康的此次胜诉,显然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www.ccstock.cn)
信息来源:中财网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404号
网站技术服务:iWing